作为满足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现实需求的家政业,近年来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在解决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家政市场规模已稳步实现翻番,达到惊人的两万亿。而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家政行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传统印象也正在被颠覆,一批本科院校、技校、职高的毕业生也开始进入家政行业,从事起育婴师、月嫂等专业化家政工种。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听到全国人大代表卓长立带领的“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团队发展得很好,感到很高兴。他表示,家政业像“阳光大姐”这个名字一样是朝阳产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
去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提出要切实推进引导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大力提升职业化水平、完善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等4项重点任务,并细化为18条政策措施,以推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
自方案发布以来,一些地方家政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尝试“员工制”,与家政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一些地方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推动实施家政服务人员精准培训和追溯管理……
但如今,对于家政行业来说,供需矛盾突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行业标准和制度滞后等现状仍然是限制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家政服务业中技术要求处于低端的保姆、钟点服务呈现出“雇主要求高、服务品质低”的特点;技术要求处于中端的老人、病人、母婴护理等服务项目供不应求;技术要求处于高端的家庭管家、家庭理财、家庭保健等服务领域,缺乏专业人员和管理队伍。
除了供需矛盾和行业自身的瓶颈制约外,近年来,外部环境也给家政业发展带来不小压力。一些“毒保姆”“坏阿姨”事件经曝光后,一些雇主缺乏对家政服务员的起码信任和尊重,给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何从根本上调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有效解决供需矛盾,推动家政服务走出“高需求,低认可”的怪圈,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针对当前家政行业服务体系和标准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建议以行政法规形式出台相关管理法规,如“家庭服务业管理条例”,以此推动地方立法进程;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自律。他还建议,要加快推进家庭服务业标准化层级体系,推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行为。
而针对从业人员培训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教授里赞认为,育婴、老年护理等技术要求较高的家政服务,可以尝试开展由政府、高校和专业机构三方共同培养的模式,参照医护人员和教师的职称模式,对不同等级资格的护理人才分类制定专业化培训方案,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打通职业晋升渠道,充分拓展家政服务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一些代表委员还建议,要对家政服务业给予优惠政策,方便企业在小区设点服务,解决家政服务“最后几百米”问题,同时考虑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鼓励微利经营的家政企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