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政培训: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和护理
九、脐炎
1. 表现:
开始为渗出物,逐渐发展成为脓性分泌物、恶臭、脐周红肿。新生儿
体温升高。
1. 处理方法:
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要用75%酒精和医用棉棒消毒3.预防:
接触新生儿需先洗手避免尿液污染肚脐
脐带未脱落前应上下分身洗澡,并将脐带用洁净的毛巾覆盖,避免水的侵蚀引发感染。
| |
| |
十、脐部渗血
| |
| |
处理方法:只要每次消毒后用干的医用棉签按压3-5 分钟就可以止住
渗血,数次后这种现象即可消失。如果此方法无效,可在用75%的酒精消毒后,用碘伏涂抹在脱落面上,碘伏可收敛渗血的毛细血管。脐带脱落后也有渗血的可能,渗血结痂后,如果没有分泌物就不要再消毒了,待结痂自然脱落即可。
十一、斗鸡眼
“斗鸡眼”也是一种斜视,称为“内斜视”。孩子由于年龄小,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功能还不协调,所以绝大多数婴儿会出现斜视或两侧眼球运动不对称的情况,但一般出生3 个月后就会消失。特别是随着面部各种骨骼的发育,尤其是眼眶及鼻骨的发育,这种情况会逐步消失的。
预防:
尽管大多数新生儿、婴儿的斜视是生理性的、假性的,但是家长还是应该注意预防。
玩具放置于离新生儿500px 远的位置,以后随新生儿视力的发育需要放于40-1750px 远的位置。经常变换玩具的位置,新生儿卧中的光线不能太亮,还应经常变换婴儿睡眠时的体位。
十二、脓胞疮
病因:抵抗力弱
皮肤褶皱处细菌侵入传染
特点:开始红色丘疹,初期小米粒大小疱疹,重者疱疹增大、呈黄豆大小。壁薄易破,内有黄色液体,破溃留出黄色脓液,波及皮肤迅速新生脓疱。
护理:
严禁洗、擦
每天需要处理时要用消毒针刺破,然后碘酒消毒,(最好及时就医请医生处理)
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保证天天洗澡,特别注意皮肤褶皱处清洗。贴身内衣要勤换洗
处理脓疱疮时污染的棉棒不要乱丢,防止交叉感染。注意细心观察。早发现、早治疗。
十三、新生呼吸道感染
病因:
产道感染所致(生后不久发病)
接触传染所致(生后1 周以上发病)
症状:体温正常或不升,流涕或鼻堵、哭闹、烦躁或反应淡漠,精神不好、吃奶不好,易呛奶,呼吸急促、口周发青、口吐白沫等。
预防:
妊娠期避免呼吸道感染
新生儿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过堂风
凡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新生儿及产妇处理方法: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十四、螳螂嘴
表现:在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有脂肪形成的厚脂肪垫(颊脂垫),民间俗称“螳螂子”。
特点:这种脂肪垫不但对新生儿无害,而且有利于新生儿吸吮,并会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螳螂子会逐渐消失。
处理方法:有的母亲想给挑割掉。这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挑割就会发生出血、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后果严重,对婴儿健康不利。如果发现孩子不肯吃奶时,可请医生说明原因,再做处理。
十五、脐疝
表现: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女孩多于男孩,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看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消失。坐着、立着、咳嗽、哭闹时小肿块又会鼓起来,有时可鼓的大而紧张。若用手轻轻一压就能压回去,同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声响, 感到有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肚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有时孩子哭闹不安,解开衣服看到脐疝突起,家长就以为是因哭闹引起的。其实患脐疝的孩子一般并无痛苦,个别可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很少有孩子因为肿块过度膨胀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原因:
是新生儿时期腹肌没有发育完善,尤其由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还没有能相互合拢脐孔表面,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覆盖,当腹部压力增高时,腹腔内的肠子就从脐孔内顶出形成脐疝,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逐渐发达,一般在1-2 岁迟者在3-4 岁,脐孔可渐趋缩小到闭合。
处理方法:
新生儿期的脐疝不必特殊的治疗,但与脐部接触的内衣要柔软。凸起的部位可用洁净的、平面光滑的钱币等物,用纱布包裹后,再用纱布将其
固定在凸起的部位压迫来治疗,切不可用胶布粘贴,会引起皮肤水泡或破损。一般可待脐疝自愈,很少有2 岁后还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