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妈妈很是烦恼,宝宝刚2个月,每天晚上睡觉总会哭闹,也不是因为饿了,生病的原因,而且也必须让大人抱着睡觉,一放到床上就会大哭,搞得每天晚上也睡不好觉,几天下来宝宝和自己都瘦了,唯一的发现就是宝宝一放屁,就会好一些,所以,大多数宝妈一直以为是肠胀气,可是直到去看了医生才知道宝宝是肠绞痛。
一、胀气和肠绞痛的区别
由于二者都出现在小宝宝两三个月的时候,很多父母分不清楚二者的区别,
1、肠胀气
肠胀气的小宝宝大多数会在傍晚又哭又闹,另外会有躁动不安,脸部涨红,腿部弯曲,臭屁连连的主要表现;
而且放屁的时候很有可能还会带出小量便便,父母按压小宝宝的肚子会感觉有非常明显的发胀感;
另外,宝宝便便的时候,拉大便很费劲儿,且便便较为稀,有泡沫状,而且数次还挺多。
2、肠绞痛
主要表现非常明显,时间段不确定,他们会突然之间又哭又闹,时间段很有可能会长达几小时,或是间歇性发作。
又哭又闹时,父母会发现小宝宝的面部发红,嘴四周泛白,小腹发胀,而且有紧绷感,另外两腿会向,上蜷曲,足部发凉,双拳握紧,不管是喂母乳或是抱着都没法缓减。
小宝宝常常哭的声嘶力竭的,最终很有可能由于拉大便,放屁或是哭的太累了,睡觉了而终止;另外入睡之后,小宝宝睡得也并不踏实,很有可能会又哭又闹,拉大便也很痛苦,还经常出现呕奶。
另外肠绞痛还有规则可寻,那就是每天持续至少3小时,每周至少有3天,大约在产后3周开始,很少持续到3个月以上。
二、胃肠胀气的缓解办法
要是小宝宝是胃肠胀气,还得查寻胀气的根本原因,是吞咽过多气体?还是纯母乳喂养,母亲吃了许多形成气体的食物?怎样才能缓减呢?可以先防止后缓减。
1、喂母乳之后必须拍嗝
无论是纯母乳喂养,或是奶粉喂养,小宝宝吃饱喝足之后,必需得拍嗝,即便拍不出来,也得竖抱10-15分钟才行。
怎样才能拍嗝呢?在小宝宝奶后,母亲把小宝宝竖抱起来,一手托着小宝宝的脑部,一手支撑小宝宝的屁股,之后竖抱起来,需注意调节好姿势,让小宝宝的脸靠在母亲的肩部上。母亲的手掌心略拱起,呈半圆弧、类汤匙状,用空掌的形式轻轻地拍打小宝宝的后背,从背脊或腰部位置,自下往上拍,利用振动原理,渐渐地将小宝宝体内的气体拍出来。
2、母乳喂养母亲饮食需注意
要是纯母乳喂养的话,母亲的饮食必须得注意,尽量避免吃一一些非常容易胀气的食物,由于这些食物很有可能会通过乳汁进到小宝宝的体内。另外也得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饮食,及其酒精的摄取。
吃什么食物非常容易胀气呢?造成胀气的食物有许多,主要有卷心菜、豆类食品、豌豆、蘑菇、大豆等等。
母乳喂养,母亲饮食的时候可以注意小宝宝状况,要是小宝宝没有胀气的话,可以吃点试一下,小宝宝没有问题,再次食用;可是宝宝胀气情况严重的话,这些食物暂时别着急吃,等宝宝好了再吃。
3、按摩小宝宝的小腹
要是宝宝胀气情况严重,可以试着按摩小宝宝的小腹,以及给宝宝做做排气操以此协助缓减胀气。
4、让小宝宝趴到床上
还要让小宝宝趴到床上,或是母亲的身上。趴着的时候,小宝宝体内的气体会更非常容易排出,可是需注意小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要是2个多月的小宝宝,他们的颈部肌肉都还没生长发育充分,没办法抬起头来,可以让小宝宝趴到母亲的身上.母亲帮忙托着小宝宝的脑部
要是小宝宝早已3个月多月了可以很好的控制脑部,自主的抬起脑部,那就可以趴到床上了。为了安全起见,趴着的时候母亲也得在周围看护
三、肠绞痛缓解办法
1、自信心+耐心
肠绞痛归属于小宝宝肠胃的生长发育问题,许多小宝宝都出现过,它会随着小宝宝生长发育慢慢消退的,在这期内没法缓减,还得妈妈和爸爸长时间的耐心安抚才行。
因此在应对宝宝肠绞痛的时候,作为爸爸妈妈必须耐心,而且坚信小宝宝很快就会好的,应该积极主动应对。何时会有肠绞痛?
一般在宝宝出生后3周,6-8周达到巅峰,3-4个月慢慢缓减慢慢消退。当然主要时间段还得看小宝宝自己。
2、帮小宝宝按摩
肠绞痛跟胃肠胀气的按摩形式基本相同,都得要求母亲双手温乎乎的,再给小宝宝按摩。按摩的时候,沿着肚脐顺时针方向,轻轻地按摩,可以很好的缓减疼痛。
3、自行车运动
母亲们可以帮小宝宝做运动,以促使肠蠕动,协助拉大便;最常用的运动就是蹬自行车,让小宝宝仰卧在床上,母亲双手握着小宝宝的两腿,之后轻轻地的交替屈伸,模仿蹬自行车的动作。可以很好的协助小宝宝拉大便通气,还能缓减肠绞痛的不适感。
4、改变小宝宝注意力
要是按摩没用,小宝宝又哭又闹的厉害,可以陪小宝宝玩耍,或是带他出门兜个风,放个好听的音乐以此来改变小宝宝的注意力,让小宝宝忘掉不适感。
5、让小宝宝趴到床上
像胃肠胀气一样,让小宝宝趴到床上,或是母亲身上。
6、及时就医
要是这些办法都不管用,没法缓减宝宝肠绞痛的不适感,提议父母带宝宝就医查询,找寻小宝宝不适感的真正原因,及时协助小宝宝缓减。
最终,在小宝宝出現胃肠胀气,肠绞痛的时候,还得耐心观察,用心安抚,如有异常,尽快就医!
上述胃肠胀气和肠绞痛的区别和如何护理,父母们学会了吗?每个宝宝的体质不同,在小宝宝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父母不要盲目的着急和心疼,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小宝宝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父母正确和耐心的护理,希望这些知识可以给大家帮助,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